政府一直很重視農業的發展,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,多次出臺政策措施提升農業機械服務水平。通過農機購置補貼、政策支持引導,來幫助農機企業改變服務模式,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。
近日, 發展改革委編制印發了《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(2015—2017年)》,以及軌道交通裝備等6個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產業化實施方案。其中就提到現代農業機械高端產品取得突破,骨干企業競爭力顯著加強。
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《2016-2021年中國農業機械制造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》數據顯示,2012政府農業機械購買補貼規模為 175億,到2013年增長至215億元,隨后結合農機補貼政策落實情況,以及農業機械化發展重點,開始控制補貼資金規模,2014年時為217.5億元。
在補貼資金的作用下,增加了不少新購機客戶,新用戶比例得到大幅增長。但也有一些城鎮客戶把農機產品作為投資品,還有一部分是返鄉農民工,這兩類用戶群體都未曾使用過農機產品,缺乏作業經驗,比例在25%-30%之間。
因此農機企業應提供全面的服務,但需整合整個產業鏈資源,形成 的服務體系,并承擔起服務責任,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服務。而且服務所蘊含的價值將可以變為企業利潤,加大服務資源的投入,使之標準化、專業化、科學化,并改變原有的服務模式。
廣義上的農業機械服務涉及范圍較大,包括產業鏈上游市場的科研、零部件制造、農業機械制造等;中游市場則涵蓋了機耕、機播、機收等各類農機作業服務,以及農機維修、技術、租賃等衍生服務;下游市場則是農業生產活動。
目前農業機械大中型企業營收主要來自農業機械的制造與銷售,隨著服務模式的轉變,相關業務的展開,服務業務將成為新的盈利點,并能提高客戶的忠誠度,其中農機維修、技術、租賃等服務領域被普遍看好。
國內對于農業機械的服務需求旺盛,未來市場規模將得到進一步的擴張,農業機械服務經營的收入也將得到大幅度增長,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,到2020年,我國農業機械服務經營收入將達8682億元,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。